《201411》
我記得我初訪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時是2013年九月,
那天行程滿檔,等到晃悠過來北門這邊,已剩五分鐘就是紀念館的關門時刻,
雖然那天遇到很和善的志工人員特別為了我們延後五分鐘閉館,
並且跟我們解說了相當多王金河醫師及謝緯醫師熱心醫療的往事,
不過我總覺得那趟來訪還是太過匆忙來不及細看許多細節,
於是在事隔一年後又特別再度拜訪此地。
才不過隔了一年,
北門這邊的變化也是很大,
記得2013年及2012年年底特別騎車過來北門拍聖誕樹的時候,
這裡的平日還是遊客少少的荒涼景緻;
自從從2014年多了新景點北門水晶教堂後,
這邊不管是平日還是假日都湧入相當多的遊客,顯得異常熱鬧。
我們這天也是從水晶教堂那一側慢慢晃過來,
先穿過目前為旅遊服務中心的『王金和醫師故居』,
再來到了相隔一條馬路的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我記得我在兒時讀物內早早就知道,
在過去的臺南這一帶有烏腳病這個疾病的產生,
不過我還是想先簡單介紹一下到底什麼是烏腳病。
在過去臺南北門的海岸是一整片的濕地、鹽田、漁塭,是有著鹹濕海風土地的高鹽分地帶,
早期這裡的居民多半以曬鹽為業,從曬鹽到收鹽全都是以人工作業,
但是因為臺灣鹽田並不歸屬鹽民所有,
所以居民們付出相當多的勞力所生產的鹽品,只能透過政府加工與銷售,
鹽民們大多過著困頓的生活,除了無法溫飽外,也因為長期營養不良而導致疾病纏身。
在未鋪設自來水管前,為了取得適合的水源,居民挖掘深井汲取深層的地下水飲用,
這些深井水含砷量高達0.4-0.6ppm,比標準值0.005ppm以下還要高出許多,
長期飲用含砷的地下水,除了易罹患烏腳病和心血管疾病外,
體內和皮膚也很容易產生惡性腫瘤。
烏腳病的患者腳部會變黑,然後逐漸擴大,
初期的症狀是四肢末端缺血,
由於患部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與氧氣,一旦受壓迫就會導致疼痛不堪,
惡化時,趾頭變黑、潰爛、發炎,繼而自然脫落,甚至造成組織壞死。
烏腳病其實就是一種慢性的砷中毒。
在臺灣光復後的那一段時間,王金河醫師是當時北門唯一的醫師,
王醫師不但視病如親,並且對沒辦法支付醫療費用的鄉親們也是免費施藥治療,
也常飲用聖經上的小故事安慰病患們,引導病人克服病痛並走出陰霾。
在過去的金河診所成立這一個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可以讓參觀者更了解過去烏腳病對這裡的人們帶來的鉅大傷害,
並且將王金河醫師等人的無私愛與奉獻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
這邊有寫到謝緯醫師,
這也是我初訪紀念館時,志工人員有特別跟我提到的一位偉大醫師。
謝醫師居住在南投,
固定每週四偕同護士及助手來北門為烏腳病病患進行免費的外科截肢手術,
每週患者平均數為五名,有時候還高達十二人之多,
雖然要歷經長途跋涉,且長時間在缺乏冷暖氣設備的開刀房工作相當辛苦,
但謝緯醫師仍不以此為苦,仍舊每週風雨無阻的長期奔波。
也因為如此,在1970年六月,謝醫師先在埔里開刀後,趕赴二林應診的途中,
終因過度勞累而不幸車禍喪生。
由於烏腳病最可怕的是患處不斷向上蔓延惡化,
初發並從腳趾頭開始,腳趾切除後小腿開始發病,緊接著是大腿,最後部得不鋸掉大腿,
截肢是為了減輕疼痛、維持生命而不得已的方法。
在我從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拿到的簡介上有描述烏腳病疼痛的程度:
一進村口就可以聽見病患的哀號聲,病患的腳開始變黑之後,就會潰爛到看得見白骨,
病患往往自行用菜刀切斷白骨,這期間十分疼痛,連打嗎啡也無法止痛。
從這些字句『其實我沒有權利替你決定,其實我應該親身承擔這種痛苦。』
『雖然我們知道截肢是為了減輕目前的痛苦,這也不是個容易的決定。』
可知道在當時就算是身為醫護人員要幫病人截肢,
其心中也是充滿了痛苦與不捨的心情。
這是放在紀念館內的奉獻箱,可以自由奉獻然後領取紀念館簡介一本。
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06-786-2012
臺南市北門區永隆里27號
開放時間 週四-週日 10:00-16:00
(週一-週三休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