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花攝日記




【高雄】旗津區。旗後砲台






《201312》









旗後砲台為同治13年(1874)牡丹社事件後,

清朝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辦理海防事務,

先後派淮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主持,聘英籍哈務德四品總教習督造,

在光緒元年(1875)在旗後山上興建一座中西合璧的砲台,次年完工。

旗後砲台基座為下大上橢圓,砲台分三區:北區為兵房、中區為指揮區、南區為彈藥庫,

其上安置四門6.5噸英製阿姆斯壯前膛砲。

『旗後砲台』的正門為中國式建築風格之八字牆,

而門牆兩邊用磚砌的『囍』字,為其特色。

光緒21年(1895)日艦於旗後外海砲擊,擊毀旗後砲台門額,

砲擊之前,指揮官劉成良已於清晨四時便隻身前往安平,

砲台因無人指揮,僅發射五發砲彈。

至下午日軍開始登陸,迅即佔領無人防守之旗後砲台,

日治末期,大砲被拆走、熔燬,旗後砲台從此成為斷垣殘壁。

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國軍於砲台及燈塔之間另築碉堡,

民國74年(1985)內政部公告旗後砲台為二級古蹟,目前為市定古蹟;

民國80年(1991)高雄市政府進行修復,為期三年,並於1995年開放參觀。







旗後砲台園區內有一旗後砲台示意圖,詳盡的介紹砲台每一處名稱:

(A)南操練場、(B)營房與彈藥庫、(C)子彈房、(D)指揮所、

(E)花式磚砌、(F)北區營房、(G)前操練場、(H)鐵水泥牆垣、

(I)中央通道、(J)威震天南門額、(K)正門、(L)祭祀房、(M)砲座,

清楚的圖文介紹,對於像我這種第一次來參觀旗後砲台的人而言,比較能夠進入狀況。




















操練場及旁邊的營房與彈藥庫。
















殘存的砲座,

在過去大砲都設置於南區,四座砲分別朝西、南、東三個方位。















由於旗後砲台位於旗後山上,所以可以遠眺旗津海岸、旗津市景、西子灣,

更遠還可以眺望八五大樓,

可惜這天天氣不太好,遠方一片霧濛濛,八五大樓也籠罩在霧氣之中。









這是旗後砲台的正門,過去門前台階直下山腳,為補給用道;

兩側門柱上砌『囍』字圖樣,地面踏階用花式圖案鋪砌,形式優美。

正門門額上的字跡於乙末之役時遭日艦砲擊毀損,

門額上的『□□天南』四字,僅只能從老照片中辨識『天南』兩字,

高雄市政府於1992年進行修補時,『天南』兩字參考老照片摹寫放大施作,

『威震』兩字則是以虛字呈現。

有關門額上所缺兩字有兩種說法,

一為依據1915年劉範徵、謝鳴河來此旅遊,

於『臺灣旅行記』一書提到其門額為『砥柱天南』;

二為1927年陳錫如在『留鴻軒詩文集』之『旗山記』中提到,

『營門扁書,威震天南』。








旗後砲台

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