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探訪這『剝皮寮歷史街區』,
剝皮寮街區是一條在清代即形成的街衢,並配合老松國小(1896年)成立,
都市計劃將老松國小旁的這段老街保留為學校的預定地,實施禁建,
也因此遂得保存了清代街型和日治時代的牌樓厝。
以上資料摘自『台北市文化局剝皮寮歷史街區』,有興趣的朋友可點入觀看詳細資料。
這邊的開館日期是在2009年的八月,
我發現我們是在開館沒多久就已經先去探訪過了。
我自己很喜歡探訪這些老舊建築物,
每當看到某些舊建築面臨被拆毀的命運,心中總是有頗多不捨,
如果可以像萬華這邊一樣設立一個這樣的歷史街區,變成著名觀光景點,
不是既可以保留舊建築的原始風貌,也可以帶來觀光利益,造成雙贏的局面嗎?
這邊有剝皮寮老街整修記錄。
大概就是敘述剝皮寮老街整修工程,
是從民國91年開始委託建築師事務所進行設計,
接著分成兩期工程進行整修,歷經六年的時間才終於將老街風貌回復。
在整個剝皮寮歷史街區的兩側老屋內,裡邊有不同的展出,
讓遊客除了欣賞老屋之美外,也可以欣賞一些藝術作品。
我每到一個參觀地點,都會習慣先看一下參觀須知,
事先瞭解這邊的展出是否可以拍照。
每間老屋裡邊都有不同的頗具特色的展出,
但我後來發現自己對老屋的興趣比對這些展出的興致來得大,
所以在這邊拍攝到的展品我就都不放上來了,
畢竟我探訪時所拍到的展品,不一定這時仍有展出。
『剝皮寮的地名由來』
原來剝皮寮在清嘉慶4年(1799年)原名為『福皮寮』,日據時代稱為『北皮寮』,
一直到近代才被稱為『剝皮寮』。
『剝皮』一詞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認為剝皮之名來自於剝樹皮、剝獸皮;
另一說則是認為『剝皮』是『北皮』的轉音。
整個剝皮寮歷史街區北臨老松國小,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
在清代中期,這裡是清代艋舺的『營盤』所在,
當時營盤在北臺灣的軍事地位極為重要,於是相對著這邊的地理位置也顯得重要。
離開室內展區,轉往街區看看昔日風華,
剛好看到一名畫家正在用畫筆記錄這一切。
街區內紅磚牆上的插畫塗鴉。
懷念的原子小金剛在這邊騎著三輪車呢!(笑)
充滿童趣的牆。
老屋皆可自由參觀,這是感覺頗有年紀的『日祥旅社』。
我不太清楚在臺北市區,這一類的小旅社是否已經不常見?
但這種擁有這古老櫃台的小旅社,在中南部還不至於見不著,
像我去年環島環到中部時,就有入住一間感覺風格跟這間差不多的小旅社。
這種傳統小店,也都充滿著熟悉的感覺。
不過茶室,就比較不在我的熟悉範圍之內啦!
探訪這些老屋還頗有趣,
但這邊有棵老樹更叫我嘖嘖稱奇。
從上面這一張照片好像看不出來什麼,
頂多是會覺得……我怎麼可以拍到樹木的根部?
我竟然置身在樹木底下?
其實這是一棵老樹入侵了這老屋內,
右手邊的磚頭是人家廚房裡傳統的爐灶,
而這棵老樹就這樣侵入了住家裡邊,長長的根鬚就沿著住家的窗口一直延伸,
造成此不可思議的光景。
這讓我聯想到台南有名的樹屋啊!
繞了一圈回頭準備離去,卻發現了這叫我會心一笑的畫面,
有發現嗎?原先正在素描的老畫家被擋在後面這位綠衣畫家的前方,
果然畫家的繪畫角度視野頗一致?
都選擇了在同一個地點作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